发布者:乐多红包游戏 发布时间:2025-11-24 18:27:42 阅读: 2746 次
的“双轨战略”正在重塑全世界汽车产业格局,其核心在于针对不一样市场采取差异化的供应链策略。 一边,美国工厂加速“去中化”,目标在未来两年内全面弃用中国零件; 另一边,上海工厂却保持着极高的国产化率,并创下出口新高。
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25年11月15日,《华尔街日报》的报道如同一颗重磅炸弹,引爆了全球制造业。 特斯拉已正式通知供应商,美国本土生产的车型将全面替换中国产零部件,力争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实现“清零”。 然而,早在年初,特斯拉就已开始为这一变革铺路,逐步替换美产车型中的中国供应商,电池材料、内饰件等核心部件已完成替代。
值得注意的是,特斯拉并非孤军奋战。 通用汽车也设定了2027年的时间表,要求供应商移除中国零部件。 Stellantis等其他美国车企也纷纷效仿,一场声势浩大的供应链“去中化”浪潮席卷而来。
首先是政策的倒逼。 美国《通胀削减法案》规定,只有超过75%的零部件产自北美的电动汽车,才能享受高达7500美元的联邦税收抵免。 特朗普政府时期对中国商品加征的高额关税,更让特斯拉美国产车型成本飙升,Model Y单车关税成本增加了8000到12000美元。 对年产能超过百万辆的特斯拉美国工厂而言,这既是诱人的补贴,也是不得不面对的成本压力。
其次,供应链安全风险敲响了警钟。 2025年7月,中荷两国围绕半导体出口管制的争端,导致安世半导体车用芯片供应中断,特斯拉美国工厂被迫停产两周。 这一事件暴露了过度依赖单一供应链的脆弱性,促使特斯拉加速推进“近岸外包”战略。 内部评估显示,一旦中国关键零部件供应中断,特斯拉美国工厂的产能将锐减60%以上。
然而,特斯拉的供应链调整并非简单粗暴的“一刀切”,而是更为精准的“区域化双轨策略”。 在上海超级工厂,Model 3和Model Y的国产化率依然高达95%以上,周围200公里范围内聚集着500家供应商。 这种极致协同使得中国产特斯拉的成本在全世界内极具竞争力,上海工厂生产的Model Y成本比美国本土制造便宜近30%。 2025年,上海工厂贡献了特斯拉全球47%的产量,10月份出口超过3.5万辆整车,创下自2023年以来的单月最高出口纪录。
但与此同时,我们也必须看到潜在的挑战。 美国汽车与设备制造商协会负责人科林肖指出,中国在照明、电子、模具等领域深耕细作二三十年,短期内难以替代。 此前,特斯拉Cybertruck量产时,就曾因本土电池产能不足,不得不从中国采购正极材料。
成本压力同样不容忽视。 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中国制造的汽车零部件比东南亚同种类型的产品成本低15%,交付周期缩短30%以上。 按美国工厂年产能百万辆计算,全面替换中国零件后,单车成本将增加1000到2000美元,一年多支出将超过10亿美元。 此外,零部件替换还要重新进行资质认证、生产线调试,一到两年的周期显得很紧张。 行业分析师认为,这很可能导致质量不稳定,甚至部分零件断供的风险。
这场变革对中国供应商的影响也呈现出明显的分化。 旭升集团、拓普集团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,已通过在墨西哥建厂的方式,以“中国技术 本地生产”模式继续供货,还可以获得18%的定价溢价。 宁德时代、福耀玻璃等全球化布局完善的企业,特斯拉美国订单仅占其总营收的5%,影响有限。 然而,部分特斯拉美国订单占比超过40%的中小供应商,正面临产能利用率下降20%的压力,订单“断档”的风险日益凸显。
当然,特斯拉在美国市场的供应链调整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。 2025年一季度报告数据显示,美国交付的Model 3和Model Y已经使用100%本土生产的电池包,内华达州超级工厂的产能突破是关键支撑。 马斯克强调,公司正通过垂直整合降低风险,得州的锂精炼厂和正极材料工厂也即将投产。 此外,特斯拉还与韩国LG Energy Solution签署了一项价值43亿美元的协议,从2027年起在美国生产LFP电池,以减少对中国电池的依赖。
不可否认的是,中国市场对特斯拉依然至关重要。 2024年,特斯拉在华销量超过65.7万台,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,上海超级工厂交付量达91.6万辆,占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50%以上。 然而,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明显的变化。 2025年10月,特斯拉中国产电动车销量同比下降9.9%,至61497辆,逆转了9月份2.8%的增长势头。 其上海工厂生产的Model 3和Model Y产量较9月暴跌32.3%。
综上所述,在供应链调整的过程中,特斯拉的“双轨战略”特征愈发清晰。 针对北美市场,特斯拉正努力构建一个“墨西哥 美国 少量中国”的混合供应链,以规避关税壁垒。 而在中国市场,特斯拉依然保持着95%以上的本土化率,力图打造一个“4小时供应链圈”。 这种差异化的布局体现在具体的数据上:上海超级工厂零部件本土化率高达95%,与400多家本土供应商深度绑定,其中60多家已经融入特斯拉全球供应链体系。
声明: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,除搜狐官方账号外,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搜狐立场。
